首页 生活服务 正文

研学旅行该如何学如何行(郑州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db:Intro]...

郑州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怎样上好行走的课堂如下:

1、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在正常上课时间内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每学年安排一至两次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开展1—3天活动时间,初中七到八年级开展3—5天活动时间,高中一到二年级(含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7天活动时间。

2、政府部门和文化场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广旅等相关部门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政策,提供优质研学服务。

3、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游览参观门票按规定实行全免;公益性博物馆、科技馆等按有关规定落实门票减免政策;其他场馆门票价格在规定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原则上要低于社会旅游团队价格,同时提供优质服务。

补充有关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如下:

1、研学旅行的目的

研学旅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将书籍上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习者能在实际应用中更广泛,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2、研学旅行的意义有哪些

1)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2)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研学旅行在中国起步较晚,在素质教育的呼唤下,研学旅行机构如雨后春笋涌入教育市场,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些冠以研学之名的研学课程只能算一次兴趣课或者一次短途旅行。

研学旅行是体验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体验教育的理论,教育过程包括四个层次的基本范畴: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修炼态度、养成习惯,其中习惯的养成是最难实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那么,研学旅行课程中,应该怎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呢?

1、生活习惯。研学旅行意味着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与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是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契机。例如,在参观博物馆等公众场合时,可以提示学生保持安静、不要乱跑,不要影响他人;在自然环境中野餐或活动时,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收起垃圾、保护环境;在课程环节设计中,也可以适当融入环保、节约等元素。

2、学习习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方式,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是可以对校内教育起到帮助作用的。例如,课前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去探究课程重点难点,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研、实际操作等方式,在完成之后导师应组织进行分析、总结、讨论,让学生始终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收获。

3、思维习惯。研学旅行课程也可以是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某一教学目标,导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讨论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研学导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方法和途径,鼓励他们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逻辑思维。

4、道德习惯。研学旅行是可以让学生接触并融入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道德习惯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例如,通过赠送感恩卡或小礼物等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对提供帮助的人、对父母、对老师表示感恩,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珍惜友谊,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时刻引导学生去做到信守承诺、认真负责、文明礼貌、爱国守法等方面。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渗透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各个环节,需要研学导师既要根据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预先设计引导方法,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引导方法,更要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