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却技艺超群的工匠,他被称为“黄山IE修复专家”,这里的“IE”并不是指互联网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而是特指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斗拱、梁架等元素(In Architectural Elements),他的名字叫刘正华,一位年逾六旬的老手艺人,一生致力于保护与修复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复杂和精美的部分,本文将带大家走进这位大师的世界,感受那份执着于细节背后的故事。
结缘木作:一段始于儿时的记忆
出生于木匠世家的刘正华,从小便对木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时经常跟着父亲走街串巷,看其为人修缮房屋,耳濡目染之下,渐渐掌握了如何辨别不同种类木材以及一些基础的木工技艺。“那时家里并不富裕,父亲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他回忆道,“从记事起就喜欢跟在他后面,看他拿着锯子、刨子忙来忙去,那时候觉得特别神奇。”
随着年龄增长,刘正华开始正式拜师学习,不同于现在大多数学徒只专注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那个时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木匠,必须经历漫长的修炼过程——不仅要掌握各种工具使用方法,还要学习识图、计算、设计乃至雕刻等多项本领,这段艰苦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涯为刘正华日后成为“黄山IE修复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独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经过数十年磨砺,如今的刘正华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建筑修复师,但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他也意识到传统工艺若想延续下去,就必须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变革。“以前我们做修复工作主要依靠经验和手工操作,但现在科技发展了,许多先进仪器设备可以辅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刘正华说道,“比如X光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内部结构损坏情况;激光测距仪则能快速获得精确尺寸数据……”
在坚持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他还积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如在一次重要古建修复项目中,由于原建筑物已无法继续使用原木材料,于是他选择了一种既符合结构要求又能较好地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复合材料作为替代品。“这样做既保证了安全性和耐久性,又不失美观度。”刘正华解释说,“这样的改变需要得到相关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确保不影响整体价值的前提下才能实施。”
薪火相传:培养下一代守护者
除了投身一线修复工作外,这些年刘正华还肩负起了传承职责,他先后招收了数十名学徒,并将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但是缺少实践机会。”刘正华感叹道,“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真实案例,从而更快成长起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刘正华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修补一座房子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维护一种精神象征。”他说道,“每一块砖、每一根梁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真正理解了它们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在刘正华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黄山地区乃至安徽省内众多珍贵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利用,而他也凭借着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荣获多项荣誉奖项,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能得到社会认可当然很高兴,但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刘正华微笑着说,“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总结而言,“黄山IE修复专家”刘正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匠人的坚守与传承,在未来道路上,他将继续带领团队迎接更多挑战,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