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我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性变革。这个变革上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接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
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我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性变革。这个变革上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接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阶段后,正朝着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将带动文化产业实现提质升级。可以确信,在“十四五”及文化强国建设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处于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并将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双线交错的发展态势
我国文化产业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平台,是具有经济形态的重要产业。它将传统哲学、文化理念、辩证思想、历史典籍、文艺场景,经过当代创意设计,转化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当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所带来巨大的文化需求,正在塑造文化经济的新形态。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与销售,加快了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从消费端来看,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特别是“90后”“0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迅速占领了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数字文化消费的高地。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等适应消费升级的新型数字产品销量也呈爆发式增长。
随着基于网络平台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也在不断优化。处于文化产业龙头地位的出版、旅游、演艺、电影等行业为迎合文化消费新趋势,开启创新升级之路。同时,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新业态逐渐占据产业的重要位置,在经济贡献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由此呈现出双线交错的发展态势,在跨界融合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条线是本身便源自线下的文旅产业、演艺产业、出版产业、影视产业、体育产业,以及非遗创新保护等。以旅游产业为例,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已逐渐细分出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体育旅游、医养旅游、健康旅游等不同领域,带动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贵州的“村超”“村BA”为例,火爆的赛事不仅融合了旅游、体育、社交等元素,同时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从根本上看,这是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新需求的体现,显示出文化与市场的双重效应。
在这条线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领域比较值得关注。其中一部分非遗项目与现代人生活的关联度相对不高,应把这部分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放在博物馆内展示。而另一部分非遗项目已经通过创意和实践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变成了新的时尚潮流。如在很多旅游景点都能看到年轻人身着汉服拍照打卡,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经典场景和案例。
另一条线是文化正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无人机等前沿技术相结合。一大批高科技文创企业以新的高端产业形态,彰显文化的新魅力。以入选“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自2023年起,开展无人机表演、沉浸式互动娱乐等业务。无人机表演团队编队规模超2500架,首年运营就完成300多场、超30万架次飞行表演,成为企业全产业链业务之一。其表演内容除了卡通动漫形象,还有龙、凤等中华传统文化标识的图案,以及古城、古塔、历史文化建筑等极具属地文化特色的元素,为现场游客带来一场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双线发展的形态过去是两条平行线,未来必将走向双线融合的新形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近大火的《黑神话:悟空》就较好地诠释了双线融合、突破当下的趋势。在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兴起的背后,需要金融机构看清大势、高瞻远瞩,肯下决心大投入,我们更需要的是类似十个、一百个甚至数千个《黑神话:悟空》,为新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技术带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引领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9年8月,科技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领域包括:开展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展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VR/AR虚拟制作、基于数据智能的自适配生产、智能创作等文化生产技术研发;开展文化产品多渠道发布、多网络分发、多终端呈现等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
以虚拟制作为例,VR即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高清建模和全景视频打造真实的临场感。AR即增强现实技术,融合图像智能识别和空间成像技术,能够实现虚拟图像与现实的融合。二者可以创造出人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真实与梦幻之间无数种鲜活灵动的场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创作设计沉浸式艺术,开发创意文化项目。通过放大、复制、扭转、叠加等方式重新定义人们所处的环境。比如,沉浸式展览或沉浸式戏剧,颠覆以往线性的剧情模式,将故事实体化,打造出观众可以亲身体验的作品和故事情节,和演员一起演绎剧情。
目前,虚拟制作、人工智能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活动与市场项目中,带动流量与经营实现双增长的同时,文化与科技融合也已成为文化企业做优做强的重要因素,激发其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现实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这表现在很多文化企业,拥有好的内容却缺乏对最新技术的理解,无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渠道,获得市场关注。同时,很多科技企业虽然有技术、懂操作,但在策划、内容、传播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有特定文化内容,有科技系统支撑的多层次、大范围的大型交互平台,促进产业交流与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发展业态、内容形式、传播手段、消费路径、“走出去”方式的优化与升级。
文化金融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致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建立起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的政策体系框架。文化金融作为极具特色的金融业态,正在进一步融入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2010年4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9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这是我国首次出台鼓励金融与文化产业全面对接的政策性指导文件,明确了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任务和措施,为金融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将文化金融合作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2014年3月,原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创新文化金融服务组织形式、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推动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文化企业信贷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文化金融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自2016年以来,文化金融进入创新与规范的平衡期。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等各方汇聚力量,积极探索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一系列有效措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文化企业积极主动运用金融手段实现自身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开拓文化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中,银行业一直是服务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和文化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针对文化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规模小、高风险、抵质押难的特点,银行业通过产品创新、业务流程与机制创新、综合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
根据《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显示,2008–2022年,被调研的30家银行中,有16家银行针对文旅产业融资特点发行了信贷产品,且部分产品于2022年底仍然续存,占比53.33%;文化创新产品贷款余额为1085.4亿元,其中专属产品贷款余额为881.24亿元,占比高达81.19%。2022年,各类企业共发行文化产业债券64只,整体发行总额达到579.14亿元,同比上升6.91%。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文化金融已成为极具特色的金融业态之一,一些城市结合自身特点,推动文化金融积极融入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2023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两地将通过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更好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覆盖文化企业各发展阶段、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融资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文化企业融资规模和文化领域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文化金融合作模式。
随着文化与金融产业提质升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文化金融市场将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将金融资源向新科技、新赛道、新场景集聚,助力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投资北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