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反映兰考农民工前往新疆采棉花的30集电视剧《花开时节》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强档开始热播。该剧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创意策划,中央电视台、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电视台等联合摄制出品。该剧自策划创作开始,前后历时6年多,历经艰辛,终于搬上荧屏。
独特的题材——发现劳...
7月11日,反映兰考农民工前往新疆采棉花的30集电视剧《花开时节》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强档开始热播。该剧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创意策划,中央电视台、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电视台等联合摄制出品。该剧自策划创作开始,前后历时6年多,历经艰辛,终于搬上荧屏。
独特的题材——发现劳动者之美
每年九月,当天山脚下的棉花纷纷绽放的时候,数百万采棉工就会收拾行囊告别亲人,登上那载着希望和梦想的绿皮火车,分别从河南、甘肃、陕西、四川、重庆、青海、宁夏跨越几千公里奔赴新疆,他们当中80%的是女人,她们抛家舍子,怀揣着希望、欢笑、泪水和淡淡的乡愁,共同创造着这个世界绝无仅有的人类奇观。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劳动迁徙,这是一首关于棉花和劳动的史诗……
2013年初,当一位开封作者的中篇小说《摘棉状元》送到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影视专题部主任陈舒平手上时,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好题材,并重新将故事的发源地定位在兰考,让一群充满活力、善良淳朴的70后、80后、90后采棉女工,从焦裕禄的故乡——河南兰考县出发,风尘仆仆奔赴新疆采棉花。当河南的梆子腔遇上新疆的木卡姆,当焦裕禄精神遇上新时期的农民奔小康,一曲民族融合的欢歌在天山脚下唱响。青春、励志、勤劳、质朴、美丽,在花开的季节绽放!
题材和构思很快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认可,然而剧本的创作却是十分艰难的。中篇小说只有4万多字,而且只是人物素描式的写法,要架构30多集50多万字的电视剧必须进行再创作,首先要确定剧本的主题和所要表现的价值观。
曾几何时,人们质疑,劳动还光荣吗?劳动者还被人看得起吗?社会上对弄虚作假奢侈浮华已经习以为常,对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也已麻木不仁,盼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勤劳善良的美德渐渐被挥霍殆尽,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祖训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然而拾棉花的女人不偷不骗,含辛茹苦掏力流汗,是她们用柔弱的坚强撑起了自己的家,她们用摘棉花长满血泡的双手让孩子上了学,让家里盖起了新房,也找回了劳动者的尊严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该电视剧就是要正本清源,发现劳动之美,为劳动者树碑立传!
(数易其稿的剧本)
数易其稿的剧本终于找准了创作方向,《花开时节》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劳动的赞歌,它讲述了来自兰考的一个年轻副乡长带领一帮女摘花农民工前往新疆采棉的奋斗故事。镜头里一望无际的棉田,跪着采棉花的女人,满手的血泡,比身子还高的大棉包压在她们身上,劳动虽然艰辛,但她们黑红的脸上仍然露着笑容。这就是她们真实的生活。她们不需要可怜也不怨天尤人,诚实劳动安身立命,干活吃饭不偷不骗,钱挣得干净,人活的硬气! 参加审看这部电视剧的采棉女工们说:“这部电视剧真是给我们劳动人民撑了腰,争了气,长了脸,帮我们找回了劳动者的尊严!”
(棉田里的采棉女工)
纪实的拍摄——草根演员挑大梁
该剧的总导演、总编剧陈胜利曾利用纪实手法、素人演出的创作方式拍摄出《黑槐树》、《九一八大案纪实》、《女子特警队》等优秀作品,这些电视剧当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时均获得收视冠军,获奖无数。此次陈导为创作和执导《花开时节》,数次深入新疆和兰考实地采访300百多位当事者,为130位摘花工人录像留存,再次使用纪实手法拍摄,并再次大胆启用素人出演。
该剧70%以上表演者均为非职业演员,他们来自采棉女工、机关干部、中学教师、报社编辑、网络主播、兵团职工等各行各业,更多的群众演员就使用“原生态”的农民工。这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电视剧,可谓是“草根”演“草根”,一改“明星大腕”“小鲜肉”霸占荧屏的局面,所以整部片子充满鲜活生命力,给电视荧屏刮进了一股清新的风。而且表演也不逊色于专业演员,关键在于他们有生活和懂生活,演的真实感人,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总导演陈胜利(右一)现场说戏)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担当重任的女一号演员孙萍丽竞是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的一位高中英语教师,而且从未出演过电视剧。她用真诚、真心、接地气的表演,塑造了大妮这个生动 感人的人物形象。她的表演用心用情用功,真挚自然,突出地展现了大妮的诚实美德,许多情节故事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身着单衣完成了拍摄;一场跪地采棉花的重场戏膝盖磨出了殷红的献血,染红了棉花地,让观众唏嘘不止,催人泪下……。
专家说:“这部戏敢于向影视界的大明星、高片酬、小鲜肉等现象说“不”,让草根演员挑大梁,为中国影视剧带来本色呈现的清新之风。”
(大妮扮演者孙萍丽)
为人民创作——现实题材展奇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讲话具体而明确,然而真正为人民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依然很少,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路依然显得很艰难。许多作品继续打擦边球、用大牌明星、高片酬、小鲜肉来追求收视率推出宫斗戏、玄幻剧等三俗作品。而《花开时节》的创作者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实实在在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该电视剧从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写起,将镜头对准了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剧本历时五年打磨,剧作者和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兰考、新疆采访体验生活,并和采棉农民女工一起摘棉花,同吃同住。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所以,才能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为上千万的摘棉花农民女工树碑立传。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连着三天,一气呵成审看完了这部电视剧。他说,能够让我们这些吃了几十年电视剧饭的评论人一气看完这部电视剧,证明它确实有强大的吸引力。千万不要把《花开时节》只是当成一部描写从兰考到新疆去摘棉花的一般农村故事,这部戏是借助这个题材,深刻揭示了今天的新时代,是用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生活。电视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没有官话、套话、大话,但是他们所讲的,他们要践行的就是今天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表面上讲的是花开时节,实际上是讲中华民族、中国农民在精神上从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到走向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开了物质之花,更要盛开精神之花。该电视剧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讲好了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精神。
(蓝文明扮演者陈冠英)
展现从兰考走出去的农民工,不能不想到焦裕禄。该剧集中塑造了一位传承焦裕禄精神的基层乡镇干部形象——男一号蓝文明。创作者没有将其塑造的“高大上”,没有套话和大话,他是一个质朴得实实在在的小干部,为采棉女工们干了一件件质朴的实实在在的事儿,蓝乡长说:“认认真真对待老百姓,老百姓才会认认真真的对你”,这话即质朴又很有哲理性。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求干部为人民服务,情系老百姓,心向老百姓。故事结尾,那些质朴的采棉女工们自发地给蓝文明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的是“焦书记的好学生……”
原解放军报文艺部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说:“在过去的影视剧中还从来没有像蓝文明这样的乡镇干部形象,焦裕禄精神不是硬贴上去的,而是通过蓝乡长这个人物来艺术地表现。他带领一群女采棉工前往新疆摘棉花,克服各种困难,为兰考的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焦裕禄精神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新时代的传承。”
电视剧中,在《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优美歌声里,美丽的新疆展现在大家面前。广阔的棉田里,含辛茹苦的内地农民女工和勤劳善良的民族群众,不再仅仅是劳动雇佣的关系,他们同甘共苦,成了血浓于水的好兄弟好姐妹,成了一家人!原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央视审片组组长王伟国说:“《花开时节》这个戏里边不着痕迹地表现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重大主题。这个戏看似没有打民族团结的牌,但却非常好地发掘了这个主题,浓墨重彩诠释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
剧中有两个体现民族特征审美意象用的非常好。第一是黄河,大量反复出现的黄河,即表现了中原农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形象,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的文化符号;第二个就是棉花,白色的一望无际的棉花,它不仅是生物和植物,它透彻着劳动之壮丽,透彻着新疆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形象,透彻着生命的精神和幸福的追求。
许多参加审看此剧的农民工说道:“这个戏为啥到后面十几集每一集都会让你落泪,就是因为这部戏里表现的都是黄河边的父老乡亲,表现的是和新疆兄弟姐妹的同甘共苦,它教我们要凭诚实劳动致富,要人与人之间讲善良和关爱……,一看就让人感动。”
用心用情用功——花开时节情更浓
不久前召开的宣传思想座谈上,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创作再度要求,鼓励作家艺术家“要用心用情用功去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讴歌英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事件,关键在于要有写好史诗的雄心。
这部电视剧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把平平凡凡从兰考到新疆采花的故事写得鲜活,写得真实,写得感人,写得有深刻的意义。该剧真正反映了新时代。
(制片人陈舒平(右)在拍摄现场)
赞颂了一群朴实的农民女工用劳动托起了自己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涌现出来的真正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好作品。
好风凭借力,花开情更浓。让我们的影视百花园多一些《花开时节》这样现实题材接地气的好剧,让我们的文艺事业既有“高原”又有“高峰”。